一家规模50多人的中小企业,立志成为跨国企业。里高工业的第二代接班人为什么设定这个目标?本集视频带你了解本地中小型化工厂如何在工业4.0时代拓展新事业。
里高工业(Decor Industries)是本地一家中小型化工厂,专门为各种零件提供金属和塑料表面加工处理。公司于1987年由林汉侨创立,儿子林敏瀚在2014年加入,目前担任市场营销总监。林敏瀚加入公司之后,察觉硬盘制造已经逐步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亚洲其他国家,于是大力改革,为公司开拓医疗、半导体、汽车和家电四大领域的新业务。如今,里高工业也为通用(General Motors)等美国汽车公司提供无人驾驶汽车感应器的加工服务。
专业技术支持 让数码化毫不费力
在成功拓展业务之后,林敏瀚的下一步就是数码化改革,推动公司走向工业4.0。
——
“数码化一直是我们的梦想。”
里高工业市场营销总监林敏瀚
——
去年底,里高工业通过裕廊集团(JTC)的产业联网平台 (Industry Connect) 接洽了工业4.0的伙伴——新加坡精密工程科技协会 (SPETA) 以及旗下的iSMART,开始筹备数码改革。合作过程中,里高获得了技术顾问、流程设计以及硬件配对等方面的专业支持。在林敏瀚看来,有了裕廊集团与相关伙伴的帮助,公司数码化从筹备到实施的过程毫不费力。
今年10月,里高装修了全新的中控室,中控室里六个屏幕显示的中控系统就是由裕廊集团介绍的专业团队iSMART为里高量身定做的。系统会实时显示生产线的状况,包括整体设备效率(OEE)、酸碱值(pH)、温度、电镀槽同心度等数据。疫情期间,中控系统让居家办公的员工实时掌握各种数据,远程对在场技工发出指示,提供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案。
疫情促使员工学习新技能
总经理黎文矿(57岁)透露,在数码化过程中,公司投入了许多精力培训员工。除了iSMART所提供的中控系统相关培训,公司也与全国职工总会接洽,为员工提供数码化的相关培训与津贴补助。
——
“经过这次疫情,员工们都成长了。”
里高工业市场营销总监林敏瀚
——
公司过去的生产数据信息主要依赖纸张与人工整理,通常需要等到一天或一周结束后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报告。数码化之后,系统会自动整理云端数据并发出相关报告,所有信息一目了然。“现在我只需要按一个钮,就可以拿到实时的资料。”黎文矿说。

生产线主管洪志达(45岁)在里高工作了18年,对于公司进行数码化,他感到高兴。此前,他需要花上至少一个小时写生产报告,有任何错误再由公司的品质管理经理告知,他再进行修改。数码化省去了手写报告的时间,也大大减少错误和员工的工作量。洪志达也在积极学习数码知识:“刚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陌生,遇到不懂的就问同事,慢慢学。”
黎文矿告诉我们,公司正准备让像洪志达这样零基础的老员工参加基本的电脑培训,以跟上公司数码化的步伐。

让传统行业变新潮 吸引年轻人加入
除了培训老员工,公司也在积极吸纳新人才。林绮绮(32岁)原本从事金融行业,去年10月加入里高,担任中控室分析师,为中控系统进行实时数据分析。加工制造业对她来说是全新的领域,她对此充满好奇:“我对这个行业有兴趣是因为想要有不同的经验。起初有些陌生,但后来觉得充满着新鲜感和活力。”

林敏瀚希望借助数码化,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里高,加快企业转型。“我们一直都很内向,把重心放在生产线上,走不出工厂这个框。”他说。“我希望将这个传统行业变得新潮,引起年轻人的兴趣。”
一直以来,里高作为原厂委托制造(OEM)的供应商,承包其他企业产品的加工制造。林敏瀚希望未来公司能够吸纳更多销售型人才,向客户销售自主研发的产品。今年,里高就为一家客户定制了特殊的金属电镀解决方案,以增加合金的硬度、提升抗氧化力。该方案历时三年完成,最终被成功采用。“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。”对林敏瀚和里高来说,这次的订单意义非凡。

立志将中小型企业做成跨国企业
目前,里高已为数码化投入了约150万元,其中包括全新数码化生产线、中控系统设计、电脑程序编写以及员工培训。尽管公司预计在两到三年内才能收回成本,但在数码化之后,就已见成效:里高的生产量提升了50-60%,不良率降低了5%。

林敏瀚透露,工厂生产线将在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100%的数码化;公司预计在2021年底到2022年中,实现全面数码化:“我们已经在探讨如何让人力资源管理、财务管理、物流管理,以及能源管理方面进行数码化。我们的目标是让整个工厂都进入数码化时代。”
“新加坡是个很好的温室,中小企业都受到许多照顾,享有丰富的资源。”作为公司的第二代掌舵人,他为里高设定了一个长远目标:“我要将中小企业做成跨国企业,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到十五年内,是可以实现的。”